1.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剂型是为适应诊断、治疗或预防疾病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,是临床使用的最终形式。剂型是药物的传递体,将药物输送到体内发挥疗效。一般来说一种药物可以制备多种剂型,药理作用相同,但给药途径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的疗效。适宜的药物剂型可以发挥出良好的药效,剂型的重要性可叙述如下:
(1)不同剂型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:多数药物改变剂型后作用的性质不变,但有些药物能改变作用性质,如硫酸镁口服剂型用做泻下药,但注射液静脉滴注,能抑制大脑中枢神经,有镇静、止痉作用。
(2)不同剂型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:如注射剂、吸入气雾剂等,起效快,常用于急救;丸剂、缓控释制剂、植入剂等作用缓慢,属长效制剂。
(3)不同剂型改变药物的毒副作用:氨茶碱治疗哮喘病效果很好,但有引起心跳加快的毒副作用,若制成栓剂则可消除这种毒副作用;缓、控释制剂能保持血药浓度平稳,避免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,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。
(4)有些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:含微粒结构的静脉注射剂,如脂质体、微球、微囊等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,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,从而使药物浓集于肝、脾等器官,起到肝、脾的被动靶向作用。
(5)有些剂型影响疗效:固体剂型,如片剂、颗粒剂、丸剂的制备工艺不同会对药效产生显著的影响,特别是药物的晶型、粒子的大小发生变化时直接影响药物的释放,从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。
2.药物剂型的分类
(1)按给药途径分为经胃肠道给药剂型,如散剂、片剂、颗粒剂、胶囊剂、溶液剂、乳剂、混悬剂等;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,如注射剂、气雾剂、外用溶液剂、洗剂、贴剂、滴眼剂、滴鼻剂、栓剂等。这种分类方法将给药途径相同的剂型作为一类,与临床使用密切相关。
(2)按分散系统分为溶液型、胶体溶液型、乳剂型、混悬型、气体分散型、微粒分散型、固体分散型等。这种分类方法,便于应用物理化学的原理来阐明各类制剂特征,但不能反映用药部位与用药方法对剂型的要求,甚至一种剂型可以分到几个分散体系中。
(3)按制备方法分为浸出制剂、无菌制剂等。这种分类法不能包含全部剂型,故不常用。
(4)按形态分为液体剂型,如溶液剂、注射剂等;气体剂型,如气雾剂、喷雾剂等;固体剂型,如散剂、丸剂、片剂、膜剂等;半固体剂型,如软膏剂、栓剂、糊剂等。形态相同的剂型,其制备工艺也比较相近。
3.药物的传递系统(DDS) 药物传递系统(drugdeliverysystem,DDS)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,80年代开始成为制剂研究的热门课题。DDS研究的目的,以适宜的剂型和给药方式,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。60年代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崛起可以测定药物在体内的吸收、分布、代谢和排泄的定量关系,以及药物的生物利用度。药物在体内过程的研究结果为新剂型的开发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药物的治疗作用与血药浓度有关,血药浓度过高可产生中毒,过低则无治疗效果,缓、控释制剂可使血药浓度保持平缓,维持在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内,是DDS的初期发展阶段。以脂质体、微囊、微球、微乳、纳米囊、纳米球等作为药物载体进行靶向性修饰是目前制剂研究DDS的热点之一。近代的时辰药理学研究指出,血压、激素的分泌、胃酸等有节律性变化的疾病,可根据生物节律的变化调整给药系统,如脉冲给药系统、择时给药系统、自调式释药系统等已取得了较好效果。l974年起全身作用的东莨菪碱透皮给药制剂开始上市,1981年由美国FDA将硝酸甘油透皮吸收制剂批准作为新药,从此对透皮吸收制剂作为透皮药物的传递系统(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,TDDS)得到了迅速发展,透皮给药比较安全、没有肝脏首过作用等特点,但透皮吸收量有限,因此应选择适宜的药物、适宜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和适宜的制备技术等。生物技术药物多为多肽和蛋白质类,性质不稳定、极易变质、对酶敏感又不易穿透胃肠黏膜,因此多数药物以注射给药。为使用方便和提高患者的顺应性,药学工作者正致力于其他给药系统的研究,如鼻腔、口服、直肠、口腔、透皮和肺部给药等,虽然上市品种很少,但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。黏膜存在于人体各腔道内,除局部用药的黏膜制剂外,作为全身吸收药物的途径日益受到重视,特别是口腔、鼻腔和肺部三种途径的给药,对避免药物的首过效应,避免胃肠道对药物的破坏,避免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具有重要意义。
在于人体各腔道内,除局部用药的黏膜制剂外,作为全身吸收药物的途径日益受到重视,特别是口腔、鼻腔和肺部三种途径的给药,对避免药物的首过效应,避免胃肠道对药物的破坏,避免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具有重要意义。